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差在哪?政府舉債,央行買單

分享給朋友

政府財政政策與央行貨幣政策可說是一國經濟體系的兩隻「有形的手」,它們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帶領國家走過經濟風浪。

財政政策是什麼?政府的稅收和支出

財政政策的定義與目標

財政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政府透過調整收支( 稅收與支出 )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手段。財政政策的三大主要目標如下:

  • 穩定經濟成長:避免經濟過度波動,維持適當的增長速度。
  • 促進就業:降低失業率,讓更多人有工作機會。
  • 維持物價穩定:防止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保障民眾購買力。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財政政策的主要工具

政府運用【財政政策】時,主要有兩大工具:

  • 稅收政策:調整個人與企業的稅率,影響大家的消費與投資意願。
  • 政府支出:增加或減少公共建設、社會福利、教育等各項支出,直接帶動經濟活動。

政府會如何使用財政政策?

  • 當經濟景氣不佳時,政府可能會增加支出或減稅,刺激消費與投資;
  • 反之,當經濟過熱時,則會減少支出或加稅,抑制過度成長。

從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到凱因斯主義 —— 財政政策調節經濟登上舞台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美國經歷了經濟騰飛,亞當斯密提出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經濟,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功能成為了經濟學界人士的普遍信仰。

然而,1929 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市場自我調節的功能失靈,凱因斯主義應運而生,凱因斯主張政府應該用財政政策和支出在經濟衰退時進行經濟調控。凱因斯的主張逐漸成為經濟學界主流觀點。

美國大蕭條期間,因沒人購買,酪農倒掉已經囤積過期的牛奶

貨幣政策:中央銀行的經濟調控工具

與財政政策不同,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主導,主要透過調整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與利率,來影響經濟活動。

其核心目標同樣是穩定物價、促進經濟成長與維持金融體系穩定。

關於央行貨幣政策的具體細節可閱讀:《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從日本到美國,央行刺激經濟的限制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比

分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決策主體政府(如財政部)中央銀行(如聯準會)
主要工具政府支出、稅收、補貼等利率、公開市場操作、準備率等
影響方式直接影響總需求與產業結構間接影響資金成本與流動性
主要目標經濟增長、就業、分配優化物價穩定、金融穩定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機制

財政政策的機制

  • 需經立法程序,決策與執行較慢

財政政策由政府主導,需經國會審議通過,從提案、辯論到執行有一段流程,因此政策反應通常較慢,無法立即因應景氣變化。

  • 影響直接,如基建投資、現金發放

透過政府支出或減稅措施,直接改變家庭與企業的可支配所得,對需求面的刺激效果明確,例如:發放振興券、加碼基礎建設。

  • 受預算與債務約束

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必須考量財政紀律與債務負擔,過度擴張可能引發赤字惡化、提高國家借貸成本,甚至影響國際信評。

貨幣政策的機制

  • 決策靈活,中央銀行可隨時調整

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主導,決策不需立法過程,可依市場變化靈活調整政策方向,是因應短期經濟變化的第一線工具。

  • 通過市場機制間接影響銀行與資本市場

政策工具如利率調整、公開市場操作會影響銀行的資金成本與放款意願,進而間接影響消費、投資與資產價格。

  • 政策傳導速度快,市場反應敏感

金融市場對央行政策高度敏感,尤其是利率與資金流動性變化,通常能迅速反映於股市、債市與匯市,產生即時效果。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比較:即時性與危機應對

貨幣政策的應急優勢

  • 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內落地執行

中央銀行具備高度操作彈性,能迅速召開臨時會議,立即宣布政策調整,有效在危機初期介入穩定市場情緒。

常見應急措施包含:

  • 緊急降息:快速壓低市場利率,降低融資成本,減緩資金壓力。
  • 啟動臨時流動性工具:如緊急回購操作(repo)或設立特別融資機制(如 BTFP),直接提供銀行體系資金,防止系統性流動性枯竭。
  • 量化寬鬆(QE):大規模買進債券與資產,壓低長期利率,穩定金融市場並刺激信貸擴張。

財政政策的局限

  • 決策流程長,難以即時應對突發事件

需經立法審查與預算協商,即便政府有意採取行動,也難以迅速實施,通常無法在危機初期發揮效果。

  • 見效時間較長

即使通過法案,從撥款到實際執行(如建設動工或補助發放)仍需時間,刺激效果往往延後數週甚至數月才逐步顯現。

現實案例:SVB 矽谷銀行擠兌、疫情期間流動性危機,均由聯準會召開緊急閉門會議應對,快速穩定市場,財政政策只有在後續有需要時才會跟進配合,比如疫情期間的各項補貼和救濟。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分工與協作

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系中,政府與中央銀行各有明確分工:

  • 財政政策由政府主導:負責制定預算、調整稅率、安排公共支出。
  • 貨幣政策由央行主導:專注於調控利率、貨幣供給與維持金融穩定。

這樣的分工有助於避免權力過度集中,確保政策決策更為專業與透明。

協作無間,應對經濟挑戰

雖然分工明確,但在面對重大經濟挑戰時,兩者的協作顯得格外重要。例如:

  • 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政府推出大規模刺激方案( 財政政策 ),同時中央銀行降息、量化寬鬆( 貨幣政策 ),雙管齊下,協助經濟復甦。
  • Covid-19 疫情衝擊時期:政府發放紓困金、補助企業,中央銀行維持低利率,確保資金流動,降低企業倒閉與失業風險。

協調失靈的後果

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缺乏協調,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 政策效果抵銷:政府擴張支出刺激經濟,若中央銀行同時緊縮貨幣供給,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 通膨或資產泡沫:兩者同時過度寬鬆,可能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泡沫,危及經濟穩定。

財政政策的現代挑戰:財政對央行的過度依賴

政府債務規模的瘋狂擴張

美國、日本的政府長期以凱因斯主義為指導,日本在 1990 年代泡沫崩盤後,美國政府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均採用了各類經濟刺激計劃。都體現了「逆週期調控」的思想。

但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的政府財政政策似乎都有些用力過猛,讓債務規模出現了無節制擴張的情況。

截止 2024 年底,美國政府債務占 GDP 的 124%。而日本則是 251%。

截止 2024 年末,美國政府債務占 GDP 比值已達 124%(Source:CEIC 數據庫

日本國債規模占 GDP 的比值( 2024 預測值:251.2% )及與其他國家的對比(Source: 日本財務省      )

政府為政績擴大赤字,依賴央行做國債最後買家

政府往往為了穩定政績,增加支出、減少稅收,以獲取選民支持,忽略長期財政可持續性。

政府發債有央行貨幣政策保障,央行在危機時期會通過購買政府債券的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這是政府的財政紀律逐漸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央行持有國債的規模增長情況(Source:MacroMicro

川普喊話鮑威爾: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

川普和鮑威爾可以代表美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決策者和領導者,2025 年 6 月川普在社交媒體抨擊鮑威爾降息過慢,是「太遲先生」。

之所以川普會將矛頭指向鮑威爾,是因為美國長天期國債多次遭遇拋售,國債拍賣遇冷,長天期國債利率上漲過快,政府債務利息壓力增大,再融資難度上升。

只有聯準會降低利率,長天期利率上漲的趨勢才能得到緩和甚至下降。可見政府財政目前過度依賴央行的貨幣政策。

這反映出政府在面對經濟壓力時,傾向於將經濟刺激的責任轉嫁給中央銀行,期待透過降息或寬鬆貨幣政策來解決經濟問題,而非主動推動有效的財政改革或擴張性財政措施。

川普與鮑威爾

結語

財政與貨幣政策互相協作,互相配合,是經濟穩定的基石,但這種機制也暴露出一些隱憂。

如果政府為了自身政績和選票不斷擴大支出和赤字、央行成為國債「最後買家」,長期下來埋下債務與通膨風險。兩隻「有形之手」若無法協調並各司其職,經濟穩定終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政策如何平衡刺激經濟與財政紀律,將是各國政府的重大課題。

【呢喃貓精選文章】

【2025 加密貨幣入門】0 到 100 全攻略,一次搞懂 7 大必學重點!
2025 台灣虛擬貨幣交易所排名 Top 5|合法平台比較+安全性分析
Fed 利率是什麼?5分鐘掌握投資利器
Fed 利率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貸款、存款與投資一次解析
Fed 升息還是降息?歷史案例揭示全球經濟的劇烈變化
升息一碼是多少?升息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關於呢喃貓商學院

呢喃貓商學院成立於 2022 年,團隊由「傳統金融機構從業者」與「區塊鏈領域研究專家」雙軌組成,社群重視基礎研究、學習氛圍以風險控制,做出更好的決策。

加入呢喃貓社群

分享給朋友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