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乘數是什麼?貨幣乘數居然是央行的印鈔機?

你是否曾好奇,中央銀行印製的鈔票數量( 基礎貨幣 ),與我們社會實際流通的錢( 如銀行存款 )似乎不成比例?感覺市面上的錢遠比央行印出來的多?這不是錯覺,而是現代銀行體系運作下的現象,其背後的關鍵,就是「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是什麼?怎麼運作的?
貨幣乘數指的就是經濟體中廣義貨幣相對於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的倍率。
最初,會由中央銀行釋放出的「基礎貨幣」,經過銀行體系的「存款—貸款—再存款」循環,最終能創造出數倍於原始基礎貨幣的「廣義貨幣」(主要是銀行存款)。這個「倍數」就是貨幣乘數。
現代經濟中的「錢」,並不只等於央行創造的貨幣,央行創造的是基礎貨幣,包括 M0 和商業銀行準備金。
在基礎貨幣之上,銀行會通過貸款創造更多的貨幣和存款( 如活期、支票、定存等,計入 M1B 或 M2 ),這也是現代貨幣體系運作的底層邏輯。
通過貸款創造貨幣就涉及到了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 —— 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這個過程中貨幣乘數效應悄然發生。
貨幣乘數的運作機制:存款準備率
貨幣乘數和央行設定的法定存款準備率息息相關,讓我們用一個簡化例子說明:
假設央行規定銀行吸收存款後,必須將 10% 作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存放在央行( 或以庫存現金持有 ),不能動用。這是為了保障存款人提款需求與金融穩定。
- 初始存款:小明將 10,000 元現金( 屬於基礎貨幣 M0 )存入 A 銀行。
- 提存準備金:A 銀行必須保留 1,000 元( 10% )作為法定準備金。
- 創造貸款:剩下 9,000 元可放貸。A 銀行貸給小華。
- 新存款:小華收到 9,000 元後,存入 B 銀行。
- 再次提存與放款:B 銀行保留 900 元準備金,剩餘 8,100 元可再放貸,循環下去。
每一輪新創造的存款和貸款金額,都是上一輪的 90%。雖然金額逐漸減少,但每一輪都在創造新的存款貨幣。
理論上,最初的 10,000 元基礎貨幣,最終能創造的存款總額為:
10,000 + 9,000 + 8,100 + … = 10,000 / 10% = 100,000元
也就是說,貨幣乘數 = 1 / 法定存款準備率(RRR),本例為1/10% = 10。
代表了 1 單位的基礎貨幣創造了十倍的廣義貨幣。
央行「調降準備率」的威力就是貨幣乘數效應
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法定存款準備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央行調降「存款準備率」對經濟有很大威力的原因。
但在很多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下,當地經濟對準備率的調降越來越不敏感,導致很多國家已經取消了準備率的要求( 如美國 ),這裡涉及到一些其他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
貨幣乘數揭示信用貨幣體系的本質
貨幣乘數揭示了現代信用貨幣體系的本質:大部分「錢」(銀行存款)是由商業銀行在放貸過程中創造的,而非央行直接印製。這解釋了為何銀行體系健康與否、放貸意願高低,對經濟景氣有巨大影響。
影響貨幣乘數的其他關鍵因素
現實世界比理論複雜,實際貨幣乘數通常小於理論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現金流失率
有些人收到錢後會選擇持有現金( M0 的增加 ),而非全數存入銀行。現金流失率越高,每輪可進入銀行體系再循環的資金越少,貨幣乘數就越低。
隨著銀行卡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興起,人們對現金的依賴降低,M1B 增加、M0 在整體貨幣供給中的佔比反而下降,現金流失對貨幣乘數的影響越來越小。
超額準備率
銀行有時會自願持有比法定更多的準備金,以應對各種突發性資金需求或風險 ,這也會降低貨幣乘數。
貸款需求與銀行放貸意願
若企業與個人借款意願低,或銀行惜貸,即使有資金也無法順利放出,貨幣乘數效果會減弱。
例如美國早已取消了存款準備率要求,但對貸款需求和銀行放貸意願的提振並不明顯,所以只能通過調控利率或直接增加基礎貨幣總量( 量化寬鬆 QE )的方式來刺激貸款和經濟。
因此,實際貨幣乘數是多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反映央行政策、銀行行為與市場信心。
貨幣乘數與央行政策
中央銀行無法直接控制所有 M1B( M1B 就是經濟中「可馬上動用」的現金與銀行存款,是衡量資金動能的重要指標。) 或 M2,但可以調控「基礎貨幣」的數量( 如公開市場操作買賣債券 )、或調整存款準備率,間接影響最終的廣義貨幣供給。
- 刺激經濟時( 寬鬆貨幣政策 ):央行可能降低存款準備率或注入基礎貨幣,藉由貨幣乘數效應放大流動性,刺激貸款和投資。
- 防止過熱時( 緊縮貨幣政策 ):央行可能提高存款準備率或回收基礎貨幣,藉由貨幣乘數效應收縮信用,為經濟降溫。
現代貨幣乘數理論的省思
某些國家貨幣乘數與存款準備率已脫鉤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金融體系演變,部分國家( 如美國、加拿大 )已將法定存款準備率降至零或極低。
此時,傳統「1 / RRR」公式已不適用,央行更多透過調控利率來影響銀行行為,而非直接控制準備金數量。
此外,現代銀行實務往往是「先放貸、再找準備金」—— 銀行決定放貸後,可透過同業拆借或向央行借款取得所需準備金,而非「先有存款、再提存準備金、最後放款」的傳統順序。
現實貨幣乘數侷限
在經濟低迷時,即使央行大量注入基礎貨幣,若銀行惜貸、企業和個人不願借款,貨幣乘數效應也可能大幅衰減。
反之,在景氣熱絡時,貨幣乘數會放大每一單位基礎貨幣的效果,容易帶來貸款擴張與資產泡沫。
結語:理解貨幣乘數,看懂錢的魔法
貨幣乘數這個概念,串聯起中央銀行、商業銀行與社會大眾,解釋了為何基礎貨幣的微小變動,可能引發廣義貨幣供給的顯著波動,也揭示了銀行體系在信用創造中的核心角色。
掌握貨幣乘數的基本原理,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理解「錢從哪裡來」。
下次聽到央行調整利率或準備率時,不妨想想背後的貨幣乘數效應,或許你就能對經濟未來多一分洞察。
【呢喃貓商學院精選文章】
【2025 加密貨幣入門】0 到 100 教學攻略,立刻學會如何賺錢與控制風險
2025 最新|股市入門必看!新手教學與免費資源懶人包
股票是什麼?是怎麼賺錢的?本文帶你掌握入門知識與投資技巧!
靠股票賺錢的人多嗎?投資股票賺錢是真的假的?數據解密投資真相
股票為什麼會漲跌?誰在控制股價?股價機制解析
年化報酬率是什麼?公式與投資案例一次搞懂
關於呢喃貓商學院
呢喃貓商學院成立於 2022 年,核心成員由幾位具有法人投資經歷的幣圈交易員組成,社群重視基礎研究、學習氛圍以風險控制,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 連續 3 年獲動區評選台灣區塊鏈《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榜》(2023 年、2024 年、2025 年)
- 2025 年數位時代評選《2025 區塊鏈 30 大人物》
- 加密貨幣類排名第一 Podcast《加密貨幣千萬交易員的呢喃》
加入呢喃貓社群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亦無招攬開戶要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加密貨幣投資為高風險產品,投資人應自行閱讀相關風險及自身風險承受度決定是否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