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股票回測打造獲利策略?投資大神都在用的 6 個步驟

股票回測什麼意思?
股票回測(英文:Backtesting)是一種透過歷史市場資料來驗證投資或交易策略有效性的分析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模擬將某套交易策略應用在過去的市場情境中,觀察如果按照這套策略操作,最終會得到什麼樣的投資成果。這種方法能幫助投資者在不實際投入資金的情況下,先評估策略的潛在表現與風險。
透過回測,投資者可以利用真實的歷史股價或其他數據來模擬策略的買賣行為,進一步檢視策略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包括:
- 報酬率:策略能帶來多少獲利,策略是否正期望值。
- 勝率:策略的勝率決定倉位大小。
- 最大回撤(Max Drawdown):歷史上出現的最大淨值虧損幅度是多少,評估策略的風險。
這些指標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策略的風險與報酬特性,作為調整或優化策略的重要依據。
股票回測有用嗎?
股票回測(Backtesting)到底有沒有用?這是一個許多投資新手和老手都關心的問題。
簡單說,過去能賺錢,不代表未來一定能賺錢;但如果一套策略在過去的市場環境下都無法帶來正報酬,對它未來的表現又怎麼會有信心?更重要的是,當市場出現波動、策略短期虧損時,如果缺乏歷史數據的支持,投資者往往難以堅持策略,容易情緒化操作,導致虧損擴大。
那麼,回測到底能帶來哪些實質幫助?它又存在哪些潛在的限制?以下從兩個面向進行深入分析。
回測的優點
- 驗證投資策略的有效性
透過歷史資料,可以快速檢驗一套交易策略過去的表現,了解是否具有穩定的獲利能力。這不僅能節省實戰試錯的成本,還能幫助投資者避免直接承擔金錢損失。
- 清楚掌握策略風險
每個交易策略都可能經歷回檔與虧損期。透過回測,你能清楚看到歷史上該策略出現過的最大回撤(Max Drawdown),了解策略在極端市場狀況下的潛在損失範圍,進而做好風險控管。
- 優化交易參數,提高策略穩健性
不同的交易參數會直接影響策略績效。透過系統性回測,可以調整並優化這些參數,找到在風險與報酬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提高策略適用性。
- 建立紀律化的交易習慣
一套經過驗證的交易策略,有助於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堅持紀律,避免因市場短期波動而輕易改變計畫,降低情緒化交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回測的限制
- 過度擬合(Overfitting)問題
當交易策略過度迎合歷史數據時,雖然回測結果看似完美,但實際上可能只是「背誦標準答案」,缺乏應對未來市場變化的能力。這類策略通常在實際操作中無法複製過去的績效。
例如,有人利用台股歷史資料發現,當股價突破20日均線(20MA)時買入,再在跌破20MA時賣出,過去幾年回測年化報酬率高達XX%。但當均線參數微調到 21MA 時,策略績效立即大幅下降。
這種對參數極度敏感的策略,就是典型的過度擬合。它並未真正捕捉到市場規律,只是在特定歷史資料中「剛好湊巧」符合數據而已。
- 市場環境變化無法完全反映
歷史資料無法涵蓋未來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例如金融危機、疫情等突發性重大變化。即使策略過去表現良好,也不保證能適應未來全新的市場環境。
- 數據質量與完整性問題
如果使用的歷史數據不完整或存在錯誤,回測結果將會失真,進而影響策略的判斷與決策。資料來源的可靠性與完整性,是回測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回測結論:有用,但別迷信
總結一句話:回測有用,但它不是預言水晶球。
它是投資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分析工具,能幫助你透過歷史數據檢驗和優化交易策略,降低決策風險。然而,回測的結果只是參考,不能完全預測未來。真正成功的投資,還需要結合市場觀察、靈活調整和良好的風險管理。
如何進行股票回測
想要透過股票回測(Backtesting)驗證交易策略的有效性,必須遵循一套有系統的方法。以下提供六大步驟,協助你從策略設計到結果分析,有效提升策略的實用性與穩健性。
步驟一:訂定明確的交易策略假設
首先,需明確定義投資策略的假設與邏輯,讓策略具備可操作性與檢驗性。常見的交易策略類型包括:
- 技術分析策略:例如移動平均線交叉(如50MA上穿200MA)作為買賣訊號。
- 動能交易策略:當動能指標(如RSI、MACD)觸及特定區間時執行交易。
- 基本面分析策略:如選擇本益比(P/E Ratio)低於某一數值的股票。
策略規則必須具體且明確,避免模糊不清,才能準確進行回測。
步驟二:取得完整且可靠的歷史資料
成功的回測仰賴高品質的歷史股價數據。需要收集的資料包含:
- 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
- 成交量
- 財務基本面資料(如盈餘、股息、負債比等)
建議選擇可靠的數據來源,例如 Yahoo Finance、台灣證券交易所、Bloomberg。同時,務必檢查資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避免因資料錯誤導致回測結果失真。
步驟三:將策略程式化
將交易邏輯轉化為程式語言或使用專業回測工具實現自動化計算。常用工具包括:
工具 | 優點 |
Excel | 入門簡單,適合基本回測 |
Python | 彈性高 |
TradingView | 內建大量技術指標,圖表直觀 |
Amibroker | 回測速度快,功能強大 |
程式化有助於減少人為錯誤,也方便進行大量資料測試與參數優化。
步驟四:設定回測環境與參數
為了讓回測結果更接近真實交易情境,需要設定以下重要參數:
- 初始資金規模:例如新台幣100萬元。
- 交易成本:包含手續費、證交稅等。
- 滑價(Slippage):模擬實際交易中因價格波動產生的成本。
- 回測期間: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時間範圍,且回測跨度的時間周是要注意是否有發生重大變化。
適當的參數設定能提高回測結果的真實性,避免過於理想化。
步驟五:執行回測並記錄關鍵績效指標
透過回測工具運行策略後,應重點觀察以下績效指標:
- 複合年化報酬率(CAGR)
- 最大回撤(Max Drawdown)
- 夏普比率(Sharpe Ratio):衡量風險調整後的報酬。
- 勝率與交易次數
- 報酬風險比(Risk-Reward Ratio)
這些數據能幫助你了解策略的報酬潛力與風險狀況。
步驟六:分析回測結果並進行策略優化
最後,根據回測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確認策略是否具備穩健性。如果發現某些市場情況下表現不佳,應檢視策略邏輯是否合理,或調整交易參數以改善績效。
但要特別留意,優化過程中避免過度調整參數,以免導致過度擬合(Overfitting)。
例如,如果你的策略在使用20日均線(20MA)時表現亮眼,但稍微改成21MA就大幅失效,這就是過度擬合的典型現象。這類策略僅僅適用於特定歷史資料,缺乏未來市場適應性,實戰風險極高。
股票回測反思
即使回測結果再完美,投資者仍必須保持冷靜思考,避免被數據表面的光鮮亮麗所迷惑。回測只是投資決策的輔助工具,不是保證獲利的神諭。真正要在市場中長期生存並穩定獲利,必須深入檢視策略背後的邏輯與風險,避免陷入數據迷思。在將策略付諸實戰前,請務必自問以下三個關鍵問題:
1. 這套策略的邏輯是否合理?
一個有效的投資策略,應具備清楚且合理的市場邏輯,而不是單純依靠歷史數據拼湊出來的「神奇公式」。
真正具備價值的策略,應該建立在市場供需、資金流動、企業基本面或技術面規律之上,而非單純依賴過去數據的特殊排列組合。
2. 回測結果是否存在過度擬合(Overfitting)?
過度擬合是回測中最常見且最致命的陷阱之一。當策略過於追求歷史數據中的最佳表現,經常會導致調整出只適合過去某段特定時間的交易規則,而無法適應未來的市場變化。
舉例來說,某位投資人發現,當使用20 日均線(20MA)作為買入訊號時,回測報酬率極佳。然而,當將均線調整為 21MA時,策略績效卻大幅下滑。這種對參數極度敏感的策略,就是典型的過度擬合,缺乏穩健性與實戰應變能力。
反思建議:
- 檢視策略是否對參數變動過於敏感。
- 進行樣本內測試與樣本外測試(In-Sample & Out-of-Sample Testing)。
將歷史資料分為樣本內測試和樣本外測試,若策略在樣本內表現良好,但樣本外的測試結果明顯不佳,很可能存在過度擬合問題。只有在樣本外也能穩健表現的策略,才具備未來應用的潛力。
3. 策略能否適應不同市場環境?
一套真正穩健的交易策略,應該能在不同市場、不同時期保持一定的表現,而不是只適用於單一市場或特定行情。你可以將策略分別套用在台股、美股、新興市場等不同市場進行回測,比較其績效是否具備一致性。
如果一個策略僅能在台股有效,而在美股或其他市場表現大幅下滑,就說明這套策略過度依賴特定市場的獨特性,缺乏廣泛適用性。一旦未來市場環境改變,這類策略往往難以持續獲利。
檢驗建議:進行不同市場的跨市場回測。
結語
沒有萬能的策略,正確做法是多策略並行
市場環境千變萬化,沒有任何單一策略能同時適應趨勢盤與震盪盤。所謂的「萬用交易策略」根本不存在,因為不同的市場狀態適用的操作手法完全不同。
舉例來說:
- 在市場盤整震盪階段,像是均值回歸、區間交易策略往往表現較好。
- 當市場進入明確的趨勢行情時,突破追價、移動均線交叉策略則更能發揮效果。
若只依賴單一策略,一旦市場風格改變,就很容易陷入連續虧損。因此,專業投資人通常採取多策略並行(Portfolio of Strategies )的方式,搭配不同交易邏輯,同時涵蓋趨勢、反轉與震盪策略,以分散風險、穩定整體績效。
【呢喃貓商學院精選文章】
【2025 加密貨幣入門】0 到 100 教學攻略,立刻學會如何賺錢與控制風險
2025 最新|股市入門必看!新手教學與免費資源懶人包
股票是什麼?是怎麼賺錢的?本文帶你掌握入門知識與投資技巧!
靠股票賺錢的人多嗎?投資股票賺錢是真的假的?數據解密投資真相
股票為什麼會漲跌?誰在控制股價?股價機制解析
年化報酬率是什麼?公式與投資案例一次搞懂
關於呢喃貓商學院
呢喃貓商學院成立於 2022 年,核心成員由幾位具有法人投資經歷的幣圈交易員組成,社群重視基礎研究、學習氛圍以風險控制,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 連續 3 年獲動區評選台灣區塊鏈《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榜》(2023 年、2024 年、2025 年)
- 2025 年數位時代評選《2025 區塊鏈 30 大人物》
- 加密貨幣類排名第一 Podcast《加密貨幣千萬交易員的呢喃》
加入呢喃貓社群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亦無招攬開戶要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加密貨幣投資為高風險產品,投資人應自行閱讀相關風險及自身風險承受度決定是否投資